2012年2月2日

當手機遇上戶外媒體

由於智慧型手機的熱賣與手機上網興起,傳統戶外看版廣告也有新契機,本文將告訴你,手機+戶外看板=互動媒體新體驗。

上次我們提到當手機遇上電視會變成一個新的溝通管道,這次我們來看看戶外媒體加上手機的可能性。
跟網路與手機等「新媒體」比較起來,戶外媒體雖然被視為「舊媒體」,不過,從另外的角度來看, 台灣的手機佔有率早已超過120%的狀況下,只要突破傳統戶外廣告單向溝通的思維窠臼,結合網路及手機等新平台,運用手機的「適地性」及「行動性」的特色,讓戶外媒體提供消費者更深入的資訊, 創造新的消費者「互動」體驗,可以期待的是,戶外互動廣告將會有另外一番新風貌,也能讓單調的戶外媒體,成為廣告主及消費者的新寵兒。

用手機在戶外看板上購物
韓國的賣場TESCO發現,韓國的消費者太忙碌,忙碌到甚至到大賣場購物的時間都沒有,2008年時他們推出了一個戶外廣告,把賣場內的貨架印在往來人來人往捷運站的柱子上,讓消費者參觀選購,廣告效果十足,但還是缺少了臨門一腳,讓消費者買單。

http://www.coloribus.com/focus/best-metro-ads-subway-underground/11463105/

2010年時,TESCO更進一步,透過手機的線上購物服務,消費者可以在捷運站透過手機拍攝捷運站廣告上的QR Code,就能完成商品的訂購,並且直接用手機結帳,商品還可以直接送到家裡,讓消費者在忙碌之餘,也可以方便快速的購物。
這個創意也可以延伸到其他業者,例如房仲業者,也可以一改鋪天蓋地的紅紙條招租廣告, 針對每天辛苦通勤,想搬到距離公司近一點的上班族,在捷運燈箱上刊登售屋/租屋廣告,並附上QR Code,提醒消費者用手機看屋,找找看看捷運站附近有沒有合適的房子出租/出售,不用每天通勤這莫辛苦啦,應該也能收到不錯的效果。


http://www.wired.co.uk/news/archive/2011-06/30/tesco-home-plus-billboard-store

故事背後的故事
戶外看板具備有面積大,識別度高, 並能能呈現產品質感的特點,但是如果要敘述更多的內容,讓消費者能夠充分瞭解品牌背後的故事,那就比較吃力了。不過,若結合手機,那能夠呈現的的內容深度,及豐富度,就可以無限延伸了。
以色列的一家百貨公司,在樓面地板上出現了真人大小的屍體貼紙,讓路過的消費者嚇的花容失色「天啊,我看到個死人!」,仔細一看,貼紙上面寫著,「炎熱的太陽殺了我」,「蚊子殺了我」旁邊還有個QR Code讓消費者能用手機拍下, 並且用手機連上網路,了解為什麼這個人死在這裡。
這個驚悚的戶外廣告原來是以色列一家製造高科技流行服裝公司Lametayel,為了吸引消費者,到百貨公司專櫃消費,所設計的手機戶外廣告,先讓消費者嚇一跳,進一步引起好奇心,讓消費者透過手機,了解產品特性,就是具備有空氣調節功能的流行衣飾,只要穿上了他們的產品,就不會因為為了穿著必須跟上流行而被太陽曬死熱死或被蚊子叮死。
這種巧妙結合兩種媒體的廣告,除了讓消費者印象深刻之外,還讓他們在百貨公司專櫃的業績在10天之內成長350%,既賺到了話題,又增加了業績,可謂一舉兩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98x8_VnC3Y

PETA 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權力保護組織,PETA在防止動物被虐殺方面,不遺餘力,透過網路及各種活動來宣導。這次,他們透過戶外廣告來跟民眾溝通,運用公車亭的看板位置,告訴民眾,每一個美麗皮革商品的背後,是需要付出不可思議的代價的,只要拿起手機,掃瞄商品的條碼,條碼的背後,是動物被屠殺虐殺的影片,還有保護動物權利宣導短片,藉此喚起民眾,對於動物權力,以及動物保育的認知。
交通部或許也可以考慮這個創意,在街道路口放置被車禍撞毀的汽車,以台灣人愛圍觀車禍拍照的程度,放一些交通宣導短片在裝置物旁邊的條碼,讓民眾在手機上看到不遵守交通規則或是酒後駕車的危險,或許可以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http://www.peta.org/

http://www.peta.org/

駭客手機裝置 駭進所有戶外電視牆
數個月前,YouTube上出現一段影片,紐約時代廣場,出現一位不知名的駭客,透過iPhone的發射器,只要按下手上自製發射器,就能發出電波,干擾周遭的電視牆廣告螢幕,類似第四台蓋台廣告的效果,在電視牆上的螢幕,播出自己的影像,這隻影片一在網路上播出,就吸引300萬人次觀賞,並引起熱烈討論跟轉發,大家都議論紛紛,真的假的,這也太厲害了吧!作者在影片下方說明中,說明自己服用了一種叫NZT的藥丸,讓腦部潛能得以100%完全發揮,變得非常聰明,而發明了這個駭客裝置,看到這兒,你如果真的相信,而上網搜尋NZT這玩意兒的話,你就中計了!

原來這是電影【藥命效應】Limitless 電影的行銷手法,透過病毒影片,讓消費者不自覺地幫他們傳播電影預告片。其實,業者早就跟廣告商套好招數,先把附近的戶外廣告版位買下,時間一到就播出看似被干擾的畫面,仔細看,原來影片中紐約時代廣場的電視牆上,正播著他們的電影預告片呢,還來才被干擾蓋台。
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操作方式,透過戶外廣告+網路病毒效益來創造知名度,如此一來,預告片一下子就有300多萬次的曝光,比單單在電視牆上播放電影預告片要來的吸引人,不但創造病毒發散的效果,還製造大量的新聞話題及曝光,創造了300多萬次的話題性(Talkability ),這是單靠戶外廣告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http://youtu.be/s_HUYi9aVvI

戶外廣告玩遊戲
其實,不是每個戶外媒體加上手機都得搞得大手筆大製作,有時候用點小巧思,讓消費者玩點小遊戲,就可以讓戶外看般變得很吸引人。
麥當勞用了很簡單的手機版網頁,透過手機,讓消費者選擇一種點心,再玩一個簡單的戶外看板乒乓球遊戲,贏了就可以到附近的麥當勞換取小點心,不僅增加了與消費者的互動,還提升了實體店面來客率,透過遊戲取得的客戶手機電話號碼。


LG 在紐約的時代廣場,也設置了一個大型互動看板,消費者只要透過LG手機輸入文字簡訊或是透過TWITTER發訊,告訴全世界你的「好消息」,虛擬玩偶就會作出可愛的動作,將字幕顯示在互動看板上,不僅吸睛效果十足,也成功地讓消費者體驗「Life’s Good」的品牌精神。

http://multivu.prnewswire.com/mnr/lg/47339/

戶外看板:「用力丟我!再拍個照!」
如果連以上的方案都覺得麻煩,不妨試試這個最簡單的方式:
俄羅斯烏拉地區一年中有6個月的時間都是積雪,當地居民的夢想是著脫離寒冷的烏拉,去溫暖的國家旅行。烏拉當地有一家旅行社,想出了一個妙招來促銷他們的旅遊行程,促銷方式很簡單,透過冰冷的雪球,帶你脫離寒冷的國度,透過簡單的戶外看板消費者只要「看廣告」→「丟雪球」→「拍照」→「得到優惠」,雪球丟到哪一個國家,就能得到那裡的9.9%行程折扣,這樣的互動是不是比單純的讓消費者「有看沒有到」的戶外廣告來的有趣得多?

http://charter-ekb.ru/

手機+戶外媒體=消費者互動的新體驗
由於台灣寸土寸金,戶外廣告的版面極為有限,尤其是在精華地區,更是一位難求。在好不容易搶到戶外版面的情況下,戶外廣告的作用也僅被用來做單向的品牌溝通,在其它國家都早已創造出令人驚艷的戶外互動廣告創意,台灣戶外廣告大部份還停留在原地踏步的階段,未來如何進一步創造「話題性」或「互動性」,是廣告代理商及媒體代理商下一步值得思考的事情。

而且,透過手機的移動特性,不單單能跟消費者互動,也能追蹤戶外廣告的成效,讓戶外廣告不僅僅是個告示板,也變成與消費者互動的利器。


>詳全文

2011年10月21日

謝謝你們:星傳媒體集團 - - 孩子的守護天使


星傳同仁熱烈支持十月五號的愛心義賣跳蚤市場活動,當天義賣全部所得匯整之後,一共新台幣四十萬元整,已經在10月18日上午,由董事經理石佳音和總經理羅列之親自轉交給兒福聯盟的王執行長。

兒福同時也回贈星傳媒體集團一張感謝狀!

在兒福的官網上可以看到星傳的報導!



http://www.children.org.tw/news.php?id=2559


>詳全文

2011年9月5日

當手機遇上電視

由於智慧型手機的熱賣,手機上網興起,眾人紛紛預估電視廣告將面臨衰退,這是真的嗎?本文將告訴你,手機+電視的新形態媒體才剛開始。

根據Yahoo/Nielsen 2011年初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86%的人看電視的時候一邊使用手機,而且大部分的行為都是在跟朋友聊天或是在社群網站上跟親朋好友互動。

Twitter執行長Dick Costolo在2011 MWC電信展上也曾說過:“我們救了電視!“ 因為社群網站提供了看電視的另外一種樂趣。

以往看電視,頂多一個人或一家人坐在電視機前面,討論劇情。但是隨著社群網路蓬勃發展,手機上網應用普及,看電視不僅是一個人的活動,一邊看電視還可以用手機上社群網站上跟一大群好友聊天,分享劇情心得,一起臭罵那薄倖的男主角,還有討人厭的小三,還能在社群網站上組織發起「反小三聯盟」,加上手機及社群後的電視節目,真的變得更好看了!

圖片來源:http://advertising.yahoo.com/

看電視也可以打卡,還送你喝百事可樂?
手機已經變成人們生活中除了電視,電腦的第三個螢幕了,美國廠商IntoNow推出了一隻App,完整的讓智慧型手機跟電視節目整合,這隻App最酷的地方是,只需要點擊App內的綠色按鈕,就能「聆聽」你正在收看的電視節目或是電影台,並且「打卡」,分享給社群網站的好友。你還可以看到有多少人跟自己一起觀看同樣的電視節目,大夥兒可以一起討論電視節目。當你的朋友正在看同樣的節目或者劇情時,你還可以收到通知,不要落後進度太遠,不然你跟朋友的話題就脫節了。

這樣的技術一樣也可以運用到廣告片。百事可樂第一個運用了IntoNow的技術,凡是前五萬名在「百事可樂大聯盟球賽篇」這支廣告裡打卡的人,可以到大賣場免費兌換百事可樂一瓶。這很厲害,確保品牌的廣告一定會被看(聽)到,並且產生50,000個實際行動。這功能如果持續發展,未來看電視的時候手上拿的不是遙控器,而是智慧型手機,電視台以後說不定會推出CPA廣告,有打卡才算錢,說不定有朝一日可還以取代尼爾森的收視率調查方法。

這麼厲害的App,才上線三個月,馬上被雅虎以3000萬美元收購。並且在推出6個月之內, 已經累計了超過一百萬的下載量,現在IntoNow還推出了Android版本。未來在這類App在電視廣告上的普及應用也令人相當期待。

圖片來源http://www.intonow.com/

台灣也有廠商推出了類似的手機應用。「Fanwave.TV瘋電視」是一個iPhone社交軟體,與Facebook和Twitter相似,提供一個電視節目粉絲的社群,不管是喜歡綜藝節目、電影、偶像劇都可以在社群找到好友,每天分享好看的節目與感想, 還能查詢特定時段、節目全天候時段的節目表,相當方便。使用者除了能夠追蹤電視節目資訊,還能透過電視節目社群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與朋友分享最新狀態,讓看電視變得更有樂趣。


圖片來源http://fanwave.tv/

讓消費者守在電視機面前,等著看廣告的手機App
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看電視時,一遇到廣告時間,多數人的反應人不是拿起遙控器轉台,就是把握廣告時間去上廁所,不然就是放空發呆,廣告有看沒有瞭,讓電視廣告的效益無法發揮到最大。但是,就是有個品牌的廣告,可以讓消費者定睛在電視機面前,迫不及待等著廣告播出!
香港可口可樂在播放2011夏日電視廣告時,開發了一套非常有創意的手機APP「CHOK獎」,提供iPhone跟Android版本(限香港下載),7月底剛上線就已經衝到App下載排行榜前幾名,做法是先預告TVC播放時間(週日到週四10:00PM 在特定頻道播放),鼓勵消費者先下載APP
,準備「CHOK獎」。
當晚上10:00整點,電視出現「可口可樂」電視廣告時, 開啟手機的App, 看到廣告中出現「可口可樂」瓶蓋時手機會同時震動, 即時揮動手機捕捉瓶蓋!
每次最多可用手機 App 捕捉到3個瓶蓋。廣告結束時,便可於手機App中,即時揭曉中獎獎品,獎品有折價券,還有汽車,總品總值高達港幣2,000萬。讓消費者心甘情願下載App,並準時在電視機面前等候廣告播出。






圖片來源https://www.icoke.hk/

辨識廣告歌曲的手機App
Shazam是一家音樂辨識軟體公司,消費者可以透過自己的iPhone、Android平台或是黑莓機下載軟體。在廣播或電視播放音樂的時候,啟動該軟體並將手機貼近音源,軟體就會自動辨識音樂,告訴消費者該首歌曲的歌名、歌手與相關資訊。
服飾品牌Dockers在超級盃廣告播出的黃金時段時跟Shazam合作,消費者在看到Dockers的廣告時,如果利用Shazam辨識廣告歌曲,不但可以得知歌曲、歌手的相關資料,Shazam還會將消費者引導到Dockers的手機網站, 藉此讓消費者了解Dockers的商品資訊、促銷訊息以及折價券等相關優惠,還有機會抽中由Dockers提供的1,000條休閒褲。
對電視而言,這樣的應用打破電視單向傳播的先天性不足,透過手機App,消費者看電視廣告時,就可以即時進行聲音辨識,主動找尋相關的商品資訊,達到與電視互動的效果,廣告主也能確保電視廣告被有興趣的消費者看到。

圖片來源http://internationalist-awards.com

與電視節目互動的App
香港電視台TVB最近推出了一隻名為「TVB Fun」 的iPhone App,它的機制很簡單,利用手機回答問題就可以累積分數換贈品。
八月舉行的《2011香港小姐競選》決賽,特別設立了「最受歡迎大獎」,讓觀眾透過「TVB Fun」的App投票選出心目中最欣賞的佳麗。獲得票數最多之佳麗,就能獲頒「最受歡迎大獎」,並於總決賽當天晚上公佈結果及頒獎。而參加票選的觀眾,若選中最高得票佳麗,便可參加抽獎,有機會獲得價值港幣$24,800的新款按摩椅。這類的票選活動,從以前的「電話票選」,「簡訊票選」到「App票選」,目的一樣,但手機App票選成本更低,還能黏住觀眾,更能夠提供更多元化的互動方式,比方說:在手機上觀賞佳麗的影片,查詢佳麗相關的資訊,讓觀眾對於電視節目能夠有更進一步的參與。


http://misshk.tvb.com

電視廣告與消費者互動的新管道
由於電視廣告媒體成本愈來愈高,超秒的情況也越來越頻繁,即使廣告創作人具備許多的創意與理念,也被限制必須在二、三十秒內完成,創意往往最後不得不跟現實妥協。加上網路社群媒體與手機等「新媒體」影響力逐漸增加,相對也分食了電視廣告的預算。
觀眾的電視收看模式,已經從過去的被動接收電視節目,變成以更互動的方式,自行選擇在網路上收看喜歡的節目或上網主動搜尋影集觀賞。電視節目或是廣告要能吸引觀眾駐足,節目製作與廣告的創意還有對於新科技的開放態度,將會成為電視及電視廣告業者存亡的關鍵。
網路與手機等「新媒體」雖然為電視廣告帶來不少衝擊,不過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只要突破傳統電視廣告單向溝通的思維窠臼,結合網路及手機等新平台,創造新的消費者「互動」體驗,可以期待的是,電視節目及電視廣告將會有另外一番新風貌,也能讓電視節目製作人,電視廣告創意人有更多發揮的空間。
(本文同步刊登於動腦雜誌2011年9月號No.425期)


>詳全文

2011年8月31日

花大錢做APP行銷之前,先做好你的手機版網站

由於智慧型手機的熱賣,國內廣告主及媒體一窩蜂的投入APP的開發,似乎不開發個iPhone App就跟不上時代。但是,現階段花大錢開發APP,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由於智慧型手機的熱賣,國內廣告主及媒體一窩蜂的投入應用程式(Application以下簡稱APP)開發,似乎不開發個iPhone APP就落伍了,問題是,APP的開發時間很長、費用高、還必須針對不同手機平台開發(Symbian、iOS、Android、Windows Phone、BlackBerry...),再加上APP審核上架時間無法掌握(1-3個月不等),很難跟上行銷部門快速的步調,最近就有國內某出版集團轟動開了APP上市記者會,結果APP因審核問題,無法準時上架的慘事發生。

APP真的是行銷的萬靈丹嗎?
APP雖然吸引人,但是下載之後能維持高忠誠度的消費者並不多。根據Pinch Media分析蘋果App Store超過3,000萬次的軟體下載後發現,購買iPhone應用程式者中,只有30%真的在購買後次日使用,且自App Store購買下載軟體後20天,真的還在用的使用者比率降到5%以下,長期而言,大約只有10%的iPhone應用程式似乎能留住使用者,而且又以遊戲軟體和娛樂用的程式(例如電影上映表和Facebook)占其中的大部分。



先顧好80%的消費者
其實,國內消費者的使用APP的習慣還未完全普及,根據資策會調查報告,台灣手機開通行動上網功能的用戶1912萬戶,占行動通信用戶之69.5%,但是在智慧型手機比例上仍不到20%。
因此,現階段行動行銷策略上,捨棄80%行動上網用戶,僅開發不到20%智慧型手機能使用的APP,除非針對特定目標族群,否則經濟效益似乎不大。
而且,如果不是運用到一些手機的特殊功能,如陀螺儀、AGPS,其實一般行動網頁足可應付,現階段,行動網頁才是真正能夠跨手機平台使用的最佳解決方案。

PC版網頁V.S手機版網頁
手機由於先天上的限制,不管是在螢幕尺寸上,或是CPU處理速度上,都差個人電腦一大截,更甭說FLASH支援,那更是少數高階手機的專利。往往花大錢精心製作的網站,在手機上並無用武之地,而且開啟網頁的速度還異常的慢,造成使用者的困擾。
因此,手機版網頁必須須根據手機的特性打造,並不是把原本網頁圖片尺寸縮一下就能夠變成手機版網頁。

國內的手機版網頁
國內很多網站並不是一下子就推出APP版本,而是先推出手機網頁版,再觀察消費者接受程度或是付費與否才決定是否開發APP,這完全還是要看消費者的需求以及行銷目的而定。
比方說,蘋果日報網站針對手機使用者習慣,將選單重新排列,把讀者常點選的項目放在最上方,並重新設計選單圖示,讓點選更加方便,而且網站會主動判別瀏覽器版本,一旦發現是手機瀏覽器,便會顯示手機版網頁,你說,這是不是很聰明。


針對手機特性,蘋果日報手機網站將功能濃縮並將畫面調整至手機可閱讀的大小,避免下載時間太久,提高手機閱讀性。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網站http://tw.nextmedia.com/mobile

速食餐廳業者麥當勞的手機網站,有別於官網花俏的FLASH動畫,採用單純的品牌識別,把符合手機使用者情境的內容放在手機版網站,讓消費者一下子就能找到不同的優惠以及餐廳的地點,而且把點選的按鈕加大,這樣的做法不但清楚明瞭而且讓消費者方便操作,後續維護上,更是簡單(只要把圖換掉就好了),企業也可以省下一大筆開發維護更新APP的錢。


麥當勞把MENU跟找餐廳這兩個消費者最常用的功能放上手機版網頁,並加上外送電話,充分體貼手機使用者,不過如果能將電話號碼改成點選即撥,相信會更方便消費者訂購。
圖片來源:麥當勞官網http://www.mcdonalds.com.tw/m/index.html

Mobile01的討論版一直是熱門的手機網站,他們很貼心的用了5i01.com這個短網址,手機上不用再輸入一大串落落長的網址,縮短了手機輸入的時間,(不然你試試看用手機鍵盤打www.mobile01.com這幾個字,就知道我在說甚麼了)。

而且他們把手機版網頁廣告都拿掉,單純的保留論壇的內容,不管在可讀性上或是瀏覽速度上,都大大提升。這種在PC上看完整版,手機上看簡易版的方式,能讓消費者隨時注意論壇的最新消息,也是種不錯的策略。


Mobile01開放論壇手機版網頁,雖然功能陽春,但是沒有廣告的干擾,閱讀起來更清爽,瀏覽速度更快。
圖片來源:Mobile01網站 http://5i01.com

國外的手機版網頁
看完了國內業者的手機版網站,我們來看看國外的案例。
在澳洲,運動鞋廠商亞瑟士推出了他們的手機版網站,除了提供新產品簡介跟線上型錄功能之外,還讓消費者在手機上挑選適合的慢跑鞋的程式,從功能、外型、價格、場合來挑鞋,在手機上還可以看到這雙鞋Flickr的照片與YouTube的影片,喜歡ASICS還可以直接加入亞瑟士的Twitter。

此外,消費者也可以對這雙鞋的發表意見或評論,還能透過E-mail、Twitter、Facebook 把鞋子的照片及資訊跟好朋友分享,透過社群功能先聽聽看朋友的意見,再決定要不要買。一旦決定要買,還能透過線上地圖,找到離你最近的店家,把鞋子抱回家。

美國的餐廳業者RubyTuesday,除了將餐廳位置及菜單放在手機網站上之外,還會貼心的告訴你,你現在看到的菜單有多少卡路里,並且只要輸入郵遞區號就能知道最近餐廳的地點以及營業時間還有訂位電話,輕輕一點手機就會撥電話出去,你看多貼心啊!

廣告代理商TBWA最近推出了一個叫projeqt\的創意平台,讓創意工作者可以上傳他們的創意故事,並且相容於PC及iPhone、iPad、平板電腦等行動上網裝置,並跟Facebook、Twitter社群工作完全整合。



不但如此,TBWA連官網也改成可以跨平台瀏覽的網站,把成功案例用照片的方式呈現在官網上,不管你用iPad或是iPhone都能看到同樣的內容,並且充分運用了觸控的操作方式,讓PC、手機、平板電腦都獲得相同的瀏覽體驗。

Mobile Marketing的下一步
隨著行動上網裝置不斷的進步,智慧型手機全球熱賣跟平板電腦(如iPad)的普及,未來數位行銷必定會往行動裝置靠攏,並且行動行銷會比網路行銷發展得更快更普及,因為每個人隨時隨地手上都一定會有一支手機,但不一定會身邊都有電腦。
但是,不管是數位行銷或是行動行銷都目前已經不能只考慮單一平台了,必須能夠根據不同的上網裝置,不同的使用者需求呈現出不同的內容,才能更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智慧型手機終將會以驚人的速度普及,APP也會持續爆炸性的成長。不過,在決定投入APP開發之前,不如先用手機輸入公司的網址或部落格,或者用手機搜尋你的品牌,看看是甚麼結果,再做決定。

部落格平台廠商Wordpress的套件開發商WPtouch,推出了部落格手機版套件,讓部落客能輕輕鬆鬆將自己的部落格升級成手機版,讓讀者用手機看部落格更清楚,更快速。
圖片來源:http://www.devlounge.net/design/top-12-wordpress-themes-and-plug-ins-for-mobile-devices

本文同步刊登於動腦雜誌2011年8月號




>詳全文

2011年6月7日

壹傳媒來台十週年回顧

接到壹週刊來邀10週年慶的祝賀稿,才發覺壹傳媒來台已經10週年了。

回顧2001年5月,「壹週刊」正式來台發行 ,其聳動的內容及圖片為台灣的媒體丟下一顆未知的炸彈,為了營造出狗仔來了的聲勢,將西門町的大樓包覆成巨型狗狗廣告,戲碼尚未開演即先造成轟動,2003年台灣「蘋果日報」以同香港上市模式,買蘋果日報即送一顆蘋果,這樣的行銷方式同樣撼動了台灣的媒體圈,雖然是因為挾帶巨額港資可以大手筆的作這些宣傳,但以媒體行銷創意而言仍然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

之後的壹傳媒成為媒體代理商口中的強勢媒體,除了尼爾森亮眼的閱讀率數字外,客戶高指名率要上刊也造成媒體購買生態的改變。「蘋果日報」往往可以利用創意版面或是強大廣編團隊,將大筆的報紙預算整碗端走,這也使得2006年台灣陸陸續續有五家報業停刊,但在此時,壹傳媒卻選擇發行免費贈刊的「爽報」殺出另外一條血路。現在每天通勤的捷運族,人手一份爽報其新聞資源雖然與「蘋果日報」共享,但在讀者的區分卻更精準的抓住20-39歲這塊廣告大餅。雖然隔年有Upaper出來分割捷運族群,但因為「爽報」走的仍是「蘋果日報」字少圖片大的風格,因此在讀者的偏好度上還是略勝一籌。

而壹傳媒旗下另外一隻金雞母「壹週刊」向來以當期封面決定當週的銷售業績,因此辛辣、血腥、大膽的挖掘出名人的秘辛成為壹週刊的最大賣點,雖然初期台灣本土清流時報週刊想維持一貫的報導風格應戰,但後來為了現實的考量也將其內容作了大幅度的調整,至於日後從香港來的明週或是早先引進台灣的TVBS週刊為了與壹週刊抗衡,多多少少也在版面編排上仿效了壹週刊的模式。當然不是所有的廣告主都青睞「壹週刊」的內容,為了延攬精品及化妝品客戶,「壹週刊」在2010年出版了「ME」讓雜誌的購買可以更符合分眾的需求。

2010年12月黎智英成立「壹電視」一圓他的電視夢,其實台灣的電視新聞界早已順服壹傳媒,電視新聞也早已「蘋果化」、「壹週刊化」了。在NCC阻撓拒發執照之下,「壹電視」祭出免費贈送機上盒企圖更改台灣民眾的收視習慣,在每個月燒掉近1億的壓力下,黎智英對電視圈仍抱持信心,對於這個來自香港的媒體大亨,在他一步步擴大他的事業版圖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媒體勇於創新、不畏輿論壓力的執著。也許二三年內台灣的電視廣告購買會因為「壹電視」而又有重大的轉變,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詳全文

2011年6月1日

用IntoNow看電視也可以打卡, 還送你喝百事可樂?

IntoNow這隻app最酷的地方是,用「聽」的去辨識你現在看的電視頻道,這麼厲害的App,才上線三個月,馬上被Yahoo收購。


百事可樂第一個運用了IntoNow的技術,凡是前五萬名在「百事可樂大聯盟球賽篇」這支廣告裡打卡的人,可以免費兌換百事可樂一瓶。這很厲害,確保你的廣告一定會被看(聽)到,並且產生50000個實際行動。

這功能如果持續發展,未來看電視的時候手上拿的不是遙控器,而是iPhone,電視台以後說不定會推出CPA廣告,有打卡才算錢..說不定可還以取代尼爾森的收視率調查方法…








>詳全文

2011年5月23日

2010年雜誌媒體回顧

隨著景氣復甦,消費者信心指數上升, 2010年台灣的五大傳統媒體廣告量驟增18.9%,因此也帶動了雜誌市場的小幅成長,但仍不及金融海嘯前的規模,顯示整體雜誌市場仍持續萎縮中。

以雜誌業的發展來看,在2010年,台灣民眾的雜誌閱讀率普遍上揚
,似乎隨著經濟狀況的好轉,消費者較有意願與時間閱讀雜誌,但仍無法突破2008年之前的光景。隨著民眾使用媒體行為的逐漸改變,電子媒體普及度越來越高,現階段,除了各大雜誌業者已提供民眾線上閱讀服務外,電子閱讀器及其他數位裝置也頻頻面市,越來越多讀者透過網路、電子閱讀器,或是智慧型手機(如iPhone)來閱讀雜誌,因此未來雜誌的多元化發展,必然成為一個趨勢。

壹、市場回顧
跳脫平面框架 因應數位化世代來臨
隨著數位時代的改變,雜誌業者亦不限制僅於平面上與消費者互動,她們也紛紛加入或較以往更深入地經營網路平台。除官網改版,讓其更生動活潑、更容易瀏覽外,Facebook粉絲頁的經營亦是另一個與讀者互動、維繫感情的平台,如: 天下、動腦、康健、嬰兒與母親…等等都早已成立自己的網頁,其中,以天下擁有14萬粉絲居冠。
除此之外,因應平板電腦的推出及行動上網習慣的日趨明顯,雜誌媒體亦開始推出iPad版本的電子書來吸引消費者,尤其尤以時尚雜誌的腳步最為積極,如: ELLE、Vogue、GQ、儂儂…等,而這些目前免費的電子書,也期望在未來的一年視市場反應狀況而開始有收費機制。

貳、閱讀率分析
整體閱讀率呈現六年來首度成長
雜誌整體閱讀率在2010年呈現一個上揚的趨勢,相較於2009年的28.5成長了1.1%,這也是近六年來閱讀率的首次成長。其中以雙週刊的成長率最多,其次是月刊。而在這些雜誌讀者中,以男性族群成長的幅度較大;至於年齡層部份,除了50-59歲下滑外,其餘年齡層均呈現上升的趨勢。而有關區域差別上,則以中南部的閱讀率成長最多,相反地,大台北地區反而呈現下滑的狀況 (見表1及表2)。雖然整體閱讀率在2010年止跌回升,但還是未能達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


男人更愛閱讀
在2010年,各類型的雜誌閱讀率大多呈現成長趨勢,其中貢獻多來自於男性讀者,他們不只閱讀那些較為偏男性的雜誌刊物,如政經管理類或商業理財類,在一些偏女性或主題式雜誌上亦較2009年有較多的接觸,如: 女性時尚類、語言類、健康類型的雜誌…等 (表3-1)。


「零買」成為另一個雜誌取得的方式
公共場所依舊是雜誌讀者主要的取得來源,佔21.36%,其次為2010年明顯增多的「零買」方式。或許是因為景氣回春的緣故,一般讀者較為願意偶爾花錢購買雜誌來閱讀,而也正因為如此,數據顯示,「零買」是2010年漲幅最大的取得來源。(表4)。


參、廣告量分析
隨著2010年全球經濟逐漸回溫,台灣整體市場廣告量亦往上攀升至497億元,較2009年增加約79億元 (漲幅達18.9%)。其中雜誌的廣告量約55.5億元,較2009年成長約9.7%。雖然雜誌投資量增加,但在六大傳統媒體總量的佔比方面,卻從2009年的12.1%,降至2010年的11.1%,創下自2005年以來的新低。2010年為近年來整體市場廣告量的新高,但就雜誌媒體而言,2010年卻是該媒體六年來廣告佔比最低的一年(表5及表6)。


分析雜誌媒體的前十大產業別,其類別與2009年都一樣,只是排名不同,其中改以建築產業以成長93%排名第一,其次為保養品與鐘錶。而這十大產業的廣告投資亦都較去年為多,總計已佔了整體產業的32.1%,亦為歷年新高 (表7)。

觀察雜誌的前十大廣告企業主,在2010年有三個新廣告主登榜,其中有兩個是在2009年未能排進前十大的廣告主,而在2010年又再度回榜的品牌:,分別是排名第五的和泰企業及排名第十的法萊麗國際,而另一個新加入的企業主則是台灣斯沃琪瑞表。整體而言,這幾年幾乎都屬於保養品產業的天下;以佔比來看,前十大在所有雜誌廣告主中的佔有率更提升,較2009年高出0.27%。(表8)

在檢視前十大產業之媒體投資組合部份,前十大產業在2010年投資在各媒體的預算除了在報紙上有明顯減少外,其餘多為持平或增加,尤其增加最多的是在有線電視的比例。(表9)

肆、結語
2010年雜誌廣告量提升主要受到台灣經濟環境好轉且雜誌閱讀率小幅提升的影響,因此使得廣告主願意增加雜誌的廣告投資,但雖然如此,雜誌的廣告量佔比卻在2010年創下了歷年來的新低。隨著消費者的媒體使用行為的改變,逐漸轉向網際網路媒體,因此大部分雜誌出版社亦開始於這兩年規劃數位化的呈現方式與互動,希望因此創造另一波雜誌市場的高峰。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