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壹週刊來邀10週年慶的祝賀稿,才發覺壹傳媒來台已經10週年了。
回顧2001年5月,「壹週刊」正式來台發行 ,其聳動的內容及圖片為台灣的媒體丟下一顆未知的炸彈,為了營造出狗仔來了的聲勢,將西門町的大樓包覆成巨型狗狗廣告,戲碼尚未開演即先造成轟動,2003年台灣「蘋果日報」以同香港上市模式,買蘋果日報即送一顆蘋果,這樣的行銷方式同樣撼動了台灣的媒體圈,雖然是因為挾帶巨額港資可以大手筆的作這些宣傳,但以媒體行銷創意而言仍然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
之後的壹傳媒成為媒體代理商口中的強勢媒體,除了尼爾森亮眼的閱讀率數字外,客戶高指名率要上刊也造成媒體購買生態的改變。「蘋果日報」往往可以利用創意版面或是強大廣編團隊,將大筆的報紙預算整碗端走,這也使得2006年台灣陸陸續續有五家報業停刊,但在此時,壹傳媒卻選擇發行免費贈刊的「爽報」殺出另外一條血路。現在每天通勤的捷運族,人手一份爽報其新聞資源雖然與「蘋果日報」共享,但在讀者的區分卻更精準的抓住20-39歲這塊廣告大餅。雖然隔年有Upaper出來分割捷運族群,但因為「爽報」走的仍是「蘋果日報」字少圖片大的風格,因此在讀者的偏好度上還是略勝一籌。
而壹傳媒旗下另外一隻金雞母「壹週刊」向來以當期封面決定當週的銷售業績,因此辛辣、血腥、大膽的挖掘出名人的秘辛成為壹週刊的最大賣點,雖然初期台灣本土清流時報週刊想維持一貫的報導風格應戰,但後來為了現實的考量也將其內容作了大幅度的調整,至於日後從香港來的明週或是早先引進台灣的TVBS週刊為了與壹週刊抗衡,多多少少也在版面編排上仿效了壹週刊的模式。當然不是所有的廣告主都青睞「壹週刊」的內容,為了延攬精品及化妝品客戶,「壹週刊」在2010年出版了「ME」讓雜誌的購買可以更符合分眾的需求。
2010年12月黎智英成立「壹電視」一圓他的電視夢,其實台灣的電視新聞界早已順服壹傳媒,電視新聞也早已「蘋果化」、「壹週刊化」了。在NCC阻撓拒發執照之下,「壹電視」祭出免費贈送機上盒企圖更改台灣民眾的收視習慣,在每個月燒掉近1億的壓力下,黎智英對電視圈仍抱持信心,對於這個來自香港的媒體大亨,在他一步步擴大他的事業版圖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媒體勇於創新、不畏輿論壓力的執著。也許二三年內台灣的電視廣告購買會因為「壹電視」而又有重大的轉變,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