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媒體趨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媒體趨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2月2日

當手機遇上戶外媒體

由於智慧型手機的熱賣與手機上網興起,傳統戶外看版廣告也有新契機,本文將告訴你,手機+戶外看板=互動媒體新體驗。

上次我們提到當手機遇上電視會變成一個新的溝通管道,這次我們來看看戶外媒體加上手機的可能性。
跟網路與手機等「新媒體」比較起來,戶外媒體雖然被視為「舊媒體」,不過,從另外的角度來看, 台灣的手機佔有率早已超過120%的狀況下,只要突破傳統戶外廣告單向溝通的思維窠臼,結合網路及手機等新平台,運用手機的「適地性」及「行動性」的特色,讓戶外媒體提供消費者更深入的資訊, 創造新的消費者「互動」體驗,可以期待的是,戶外互動廣告將會有另外一番新風貌,也能讓單調的戶外媒體,成為廣告主及消費者的新寵兒。

用手機在戶外看板上購物
韓國的賣場TESCO發現,韓國的消費者太忙碌,忙碌到甚至到大賣場購物的時間都沒有,2008年時他們推出了一個戶外廣告,把賣場內的貨架印在往來人來人往捷運站的柱子上,讓消費者參觀選購,廣告效果十足,但還是缺少了臨門一腳,讓消費者買單。

http://www.coloribus.com/focus/best-metro-ads-subway-underground/11463105/

2010年時,TESCO更進一步,透過手機的線上購物服務,消費者可以在捷運站透過手機拍攝捷運站廣告上的QR Code,就能完成商品的訂購,並且直接用手機結帳,商品還可以直接送到家裡,讓消費者在忙碌之餘,也可以方便快速的購物。
這個創意也可以延伸到其他業者,例如房仲業者,也可以一改鋪天蓋地的紅紙條招租廣告, 針對每天辛苦通勤,想搬到距離公司近一點的上班族,在捷運燈箱上刊登售屋/租屋廣告,並附上QR Code,提醒消費者用手機看屋,找找看看捷運站附近有沒有合適的房子出租/出售,不用每天通勤這莫辛苦啦,應該也能收到不錯的效果。


http://www.wired.co.uk/news/archive/2011-06/30/tesco-home-plus-billboard-store

故事背後的故事
戶外看板具備有面積大,識別度高, 並能能呈現產品質感的特點,但是如果要敘述更多的內容,讓消費者能夠充分瞭解品牌背後的故事,那就比較吃力了。不過,若結合手機,那能夠呈現的的內容深度,及豐富度,就可以無限延伸了。
以色列的一家百貨公司,在樓面地板上出現了真人大小的屍體貼紙,讓路過的消費者嚇的花容失色「天啊,我看到個死人!」,仔細一看,貼紙上面寫著,「炎熱的太陽殺了我」,「蚊子殺了我」旁邊還有個QR Code讓消費者能用手機拍下, 並且用手機連上網路,了解為什麼這個人死在這裡。
這個驚悚的戶外廣告原來是以色列一家製造高科技流行服裝公司Lametayel,為了吸引消費者,到百貨公司專櫃消費,所設計的手機戶外廣告,先讓消費者嚇一跳,進一步引起好奇心,讓消費者透過手機,了解產品特性,就是具備有空氣調節功能的流行衣飾,只要穿上了他們的產品,就不會因為為了穿著必須跟上流行而被太陽曬死熱死或被蚊子叮死。
這種巧妙結合兩種媒體的廣告,除了讓消費者印象深刻之外,還讓他們在百貨公司專櫃的業績在10天之內成長350%,既賺到了話題,又增加了業績,可謂一舉兩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98x8_VnC3Y

PETA 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權力保護組織,PETA在防止動物被虐殺方面,不遺餘力,透過網路及各種活動來宣導。這次,他們透過戶外廣告來跟民眾溝通,運用公車亭的看板位置,告訴民眾,每一個美麗皮革商品的背後,是需要付出不可思議的代價的,只要拿起手機,掃瞄商品的條碼,條碼的背後,是動物被屠殺虐殺的影片,還有保護動物權利宣導短片,藉此喚起民眾,對於動物權力,以及動物保育的認知。
交通部或許也可以考慮這個創意,在街道路口放置被車禍撞毀的汽車,以台灣人愛圍觀車禍拍照的程度,放一些交通宣導短片在裝置物旁邊的條碼,讓民眾在手機上看到不遵守交通規則或是酒後駕車的危險,或許可以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http://www.peta.org/

http://www.peta.org/

駭客手機裝置 駭進所有戶外電視牆
數個月前,YouTube上出現一段影片,紐約時代廣場,出現一位不知名的駭客,透過iPhone的發射器,只要按下手上自製發射器,就能發出電波,干擾周遭的電視牆廣告螢幕,類似第四台蓋台廣告的效果,在電視牆上的螢幕,播出自己的影像,這隻影片一在網路上播出,就吸引300萬人次觀賞,並引起熱烈討論跟轉發,大家都議論紛紛,真的假的,這也太厲害了吧!作者在影片下方說明中,說明自己服用了一種叫NZT的藥丸,讓腦部潛能得以100%完全發揮,變得非常聰明,而發明了這個駭客裝置,看到這兒,你如果真的相信,而上網搜尋NZT這玩意兒的話,你就中計了!

原來這是電影【藥命效應】Limitless 電影的行銷手法,透過病毒影片,讓消費者不自覺地幫他們傳播電影預告片。其實,業者早就跟廣告商套好招數,先把附近的戶外廣告版位買下,時間一到就播出看似被干擾的畫面,仔細看,原來影片中紐約時代廣場的電視牆上,正播著他們的電影預告片呢,還來才被干擾蓋台。
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操作方式,透過戶外廣告+網路病毒效益來創造知名度,如此一來,預告片一下子就有300多萬次的曝光,比單單在電視牆上播放電影預告片要來的吸引人,不但創造病毒發散的效果,還製造大量的新聞話題及曝光,創造了300多萬次的話題性(Talkability ),這是單靠戶外廣告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http://youtu.be/s_HUYi9aVvI

戶外廣告玩遊戲
其實,不是每個戶外媒體加上手機都得搞得大手筆大製作,有時候用點小巧思,讓消費者玩點小遊戲,就可以讓戶外看般變得很吸引人。
麥當勞用了很簡單的手機版網頁,透過手機,讓消費者選擇一種點心,再玩一個簡單的戶外看板乒乓球遊戲,贏了就可以到附近的麥當勞換取小點心,不僅增加了與消費者的互動,還提升了實體店面來客率,透過遊戲取得的客戶手機電話號碼。


LG 在紐約的時代廣場,也設置了一個大型互動看板,消費者只要透過LG手機輸入文字簡訊或是透過TWITTER發訊,告訴全世界你的「好消息」,虛擬玩偶就會作出可愛的動作,將字幕顯示在互動看板上,不僅吸睛效果十足,也成功地讓消費者體驗「Life’s Good」的品牌精神。

http://multivu.prnewswire.com/mnr/lg/47339/

戶外看板:「用力丟我!再拍個照!」
如果連以上的方案都覺得麻煩,不妨試試這個最簡單的方式:
俄羅斯烏拉地區一年中有6個月的時間都是積雪,當地居民的夢想是著脫離寒冷的烏拉,去溫暖的國家旅行。烏拉當地有一家旅行社,想出了一個妙招來促銷他們的旅遊行程,促銷方式很簡單,透過冰冷的雪球,帶你脫離寒冷的國度,透過簡單的戶外看板消費者只要「看廣告」→「丟雪球」→「拍照」→「得到優惠」,雪球丟到哪一個國家,就能得到那裡的9.9%行程折扣,這樣的互動是不是比單純的讓消費者「有看沒有到」的戶外廣告來的有趣得多?

http://charter-ekb.ru/

手機+戶外媒體=消費者互動的新體驗
由於台灣寸土寸金,戶外廣告的版面極為有限,尤其是在精華地區,更是一位難求。在好不容易搶到戶外版面的情況下,戶外廣告的作用也僅被用來做單向的品牌溝通,在其它國家都早已創造出令人驚艷的戶外互動廣告創意,台灣戶外廣告大部份還停留在原地踏步的階段,未來如何進一步創造「話題性」或「互動性」,是廣告代理商及媒體代理商下一步值得思考的事情。

而且,透過手機的移動特性,不單單能跟消費者互動,也能追蹤戶外廣告的成效,讓戶外廣告不僅僅是個告示板,也變成與消費者互動的利器。


>詳全文

2011年5月23日

2010年雜誌媒體回顧

隨著景氣復甦,消費者信心指數上升, 2010年台灣的五大傳統媒體廣告量驟增18.9%,因此也帶動了雜誌市場的小幅成長,但仍不及金融海嘯前的規模,顯示整體雜誌市場仍持續萎縮中。

以雜誌業的發展來看,在2010年,台灣民眾的雜誌閱讀率普遍上揚
,似乎隨著經濟狀況的好轉,消費者較有意願與時間閱讀雜誌,但仍無法突破2008年之前的光景。隨著民眾使用媒體行為的逐漸改變,電子媒體普及度越來越高,現階段,除了各大雜誌業者已提供民眾線上閱讀服務外,電子閱讀器及其他數位裝置也頻頻面市,越來越多讀者透過網路、電子閱讀器,或是智慧型手機(如iPhone)來閱讀雜誌,因此未來雜誌的多元化發展,必然成為一個趨勢。

壹、市場回顧
跳脫平面框架 因應數位化世代來臨
隨著數位時代的改變,雜誌業者亦不限制僅於平面上與消費者互動,她們也紛紛加入或較以往更深入地經營網路平台。除官網改版,讓其更生動活潑、更容易瀏覽外,Facebook粉絲頁的經營亦是另一個與讀者互動、維繫感情的平台,如: 天下、動腦、康健、嬰兒與母親…等等都早已成立自己的網頁,其中,以天下擁有14萬粉絲居冠。
除此之外,因應平板電腦的推出及行動上網習慣的日趨明顯,雜誌媒體亦開始推出iPad版本的電子書來吸引消費者,尤其尤以時尚雜誌的腳步最為積極,如: ELLE、Vogue、GQ、儂儂…等,而這些目前免費的電子書,也期望在未來的一年視市場反應狀況而開始有收費機制。

貳、閱讀率分析
整體閱讀率呈現六年來首度成長
雜誌整體閱讀率在2010年呈現一個上揚的趨勢,相較於2009年的28.5成長了1.1%,這也是近六年來閱讀率的首次成長。其中以雙週刊的成長率最多,其次是月刊。而在這些雜誌讀者中,以男性族群成長的幅度較大;至於年齡層部份,除了50-59歲下滑外,其餘年齡層均呈現上升的趨勢。而有關區域差別上,則以中南部的閱讀率成長最多,相反地,大台北地區反而呈現下滑的狀況 (見表1及表2)。雖然整體閱讀率在2010年止跌回升,但還是未能達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


男人更愛閱讀
在2010年,各類型的雜誌閱讀率大多呈現成長趨勢,其中貢獻多來自於男性讀者,他們不只閱讀那些較為偏男性的雜誌刊物,如政經管理類或商業理財類,在一些偏女性或主題式雜誌上亦較2009年有較多的接觸,如: 女性時尚類、語言類、健康類型的雜誌…等 (表3-1)。


「零買」成為另一個雜誌取得的方式
公共場所依舊是雜誌讀者主要的取得來源,佔21.36%,其次為2010年明顯增多的「零買」方式。或許是因為景氣回春的緣故,一般讀者較為願意偶爾花錢購買雜誌來閱讀,而也正因為如此,數據顯示,「零買」是2010年漲幅最大的取得來源。(表4)。


參、廣告量分析
隨著2010年全球經濟逐漸回溫,台灣整體市場廣告量亦往上攀升至497億元,較2009年增加約79億元 (漲幅達18.9%)。其中雜誌的廣告量約55.5億元,較2009年成長約9.7%。雖然雜誌投資量增加,但在六大傳統媒體總量的佔比方面,卻從2009年的12.1%,降至2010年的11.1%,創下自2005年以來的新低。2010年為近年來整體市場廣告量的新高,但就雜誌媒體而言,2010年卻是該媒體六年來廣告佔比最低的一年(表5及表6)。


分析雜誌媒體的前十大產業別,其類別與2009年都一樣,只是排名不同,其中改以建築產業以成長93%排名第一,其次為保養品與鐘錶。而這十大產業的廣告投資亦都較去年為多,總計已佔了整體產業的32.1%,亦為歷年新高 (表7)。

觀察雜誌的前十大廣告企業主,在2010年有三個新廣告主登榜,其中有兩個是在2009年未能排進前十大的廣告主,而在2010年又再度回榜的品牌:,分別是排名第五的和泰企業及排名第十的法萊麗國際,而另一個新加入的企業主則是台灣斯沃琪瑞表。整體而言,這幾年幾乎都屬於保養品產業的天下;以佔比來看,前十大在所有雜誌廣告主中的佔有率更提升,較2009年高出0.27%。(表8)

在檢視前十大產業之媒體投資組合部份,前十大產業在2010年投資在各媒體的預算除了在報紙上有明顯減少外,其餘多為持平或增加,尤其增加最多的是在有線電視的比例。(表9)

肆、結語
2010年雜誌廣告量提升主要受到台灣經濟環境好轉且雜誌閱讀率小幅提升的影響,因此使得廣告主願意增加雜誌的廣告投資,但雖然如此,雜誌的廣告量佔比卻在2010年創下了歷年來的新低。隨著消費者的媒體使用行為的改變,逐漸轉向網際網路媒體,因此大部分雜誌出版社亦開始於這兩年規劃數位化的呈現方式與互動,希望因此創造另一波雜誌市場的高峰。


>詳全文

2011年5月17日

網路即時通訊比電子郵件更合年輕族群的胃口

網路即時通訊使用率近年快速成長,直追電子郵件。


不到25歲的年輕族群依賴即時通訊更甚於電子郵件

自07年下半年起,12-17歲青少年族群的即時通訊使用率已超越電子郵件。
這段期間,青少年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比例持續提升而他們使用電子郵件的比例則同時有著較大幅度的降低,使得兩者間的差距有持續擴大的趨勢。

18-24歲青年族群的即時通訊使用率從09年上半年起也開始微幅超越電子郵件。
與青少年族群不同的是,18-24歲族群的即時通訊使用率與電子郵件使用率都呈現成長趨勢,只是前者成長的速度更快。



輕熟族群以更快的速度加入即時通訊使用者行列

25-34歲輕熟族群的即時通訊使用率,自2006年至2011年第1季成長超過7成(40%71%) 。
同期間輕熟族群的電子郵件使用率也有著明顯成長(55%75%)。然而,即時通訊使用率的成長力道更為強勁,有著在短期內追上電子郵件的潛力。

35-44歲族群的電子郵件使用率仍穩定高於即時通訊使用率

45歲以上中年/銀髮族群的電子郵件與即時通訊使用率並無明顯變化


由電子郵件與即時通訊每人每月平均使用分鐘數資料可看出,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確實創造了更高的使用者黏著度,而這個現象在15-24歲年輕族群間最為明顯。

即時通訊在短訊散播與立即回應方面的效率較電子郵件佳、發展成熟的心情/表情符號更加強了使用者愉快的使用經驗。無怪乎不喜歡長篇文字溝通/閱讀的年輕族群特別依賴即時通訊。

電子郵件是以往媒體行銷人員在從事病毒行銷時主要考慮使用的載具。當網友們對於即時通訊軟體的依賴性日益提升,虛擬世界中的病毒行銷也得跟著調整步伐了。


>詳全文

2011年4月11日

大家都在社群網站集合,你呢?

2011年1月社群網站已成為台灣網友的全民運動,接觸率突破9成。

觀察comScore的監測數字可發現,社群網站的成長主要來自於Facebook的貢獻。Facebook在2010年以驚人的速度成長,並於2011年1月起超越之前最具人氣的Wretch無名小站。


觀察平均每人每月使用分鐘數可發現,網友對於Facebook的黏著度自2010年1月起即已高過Wretch無名小站,並保持穩定成長。相對的,Wretch無名小站的平均每人每月使用分鐘數自2010年9月起便開始明顯減少。

為甚麼Facebook的滲透率與使用者黏著度能有這樣快速的成長? 答案從星傳媒體2009年底所執行的白領上班族研究結果可見一斑。

我們發現20-49歲白領上班族們在當時即已展現對於Facebook的高度興趣與依賴。Facebook提供了使用者與朋友們在虛擬世界的交誼場合,網站裡的小遊戲或心理測驗更方便網友們與朋友同樂。

跟有如遊樂場般的Facebook相比,Wretch無名小站比較像是個能與好友談心並可同時看看帥哥美女的咖啡廳。網友對無名小站的使用更側重於生活近況的更新,他們同樣認為無名小站能為生活增添樂趣、是他們與朋友聯誼、保持聯絡的方法。


雖然Facebook在近期的成長相當亮眼,但是使用者資料隱私權的相關疑慮卻是它持續發展時的隱憂。

Facebook與Wretch無名小站雖同屬社群網站卻有著被使用者不知不覺賦予的不同場域定義。彙集人氣的社群網站是醞釀病毒行銷的絕佳環境,掌握網友使用網站的心理需求與行為便是致勝關鍵。


>詳全文

2011年4月7日

精品時尚產業如何一直走在流行前線

時尚精品所要呈現給消費者的除了與眾不同的商品設計、讓眾人目光追逐的頂級奢華形象之外,在媒體環境瞬息萬變的今日,如何用創意的手法吸引消費者眼光、成為大家討論的話題,更是這些不斷推翻流行定義的時尚產業所追求的目標。

精品品牌為了持續創造話題吸引消費者注意,成功的利用消費者怕落伍、愛嘗鮮的心理,運用時下最新、最炫的媒體科技做為吸引鎂光燈的手法,透過不斷的推陳出新滿足消費者希望走在流行最前線的心理。 加上精品市場的消費族群逐漸年輕化,因此如何跟這些渴望隨時獲得新消息、了解親友動態的年輕族族群做溝通,都讓時尚精品產業在媒體選擇上開始有了轉變,大量運用新興的媒體(網路、行動媒體)或科技跟消費者互動、並傳遞品牌的溝通訊息。

時尚精品品牌如何利用媒體引領潮流?
網路媒體
2009、2010年,各品牌紛紛投入最夯的網路媒體的懷抱,將時尚秀放置於官方網頁上讓大家觀看,讓一般消費者也和VIP客戶一樣有機會可以欣賞時裝秀;精品品牌也逐漸於官網中開放線上購物的便利服務,讓消費者不用出門也可以享受品牌的客製化貼心服務。精品也趕搭社群網路平台的熱潮和消費者作互動、定期發布活動訊息與投票活動讓消費者跟上流行的腳步。2009年9月Louis voution更開創與Facebook合作線上轉播時裝秀影片,以360度視野拍攝,讓電腦前的消費者身歷其境,每個人都猶如VIP一般共同經歷了一場華麗的時裝表演。


戶外媒體 除了大幅運用網路科技創造話題外,時下另一個發燒議題3D技術,去年也被Ralph Lauren應用在發表會上,強調以更新潮的4D投影技術帶給消費者未曾體驗過的視覺震撼。 Ralph Lauren在大樓外牆上辦了一場沒有真人model的時尚秀,利用消費者過去沒有看過的手法創造驚奇,營造流行趨勢的氛圍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和熱烈的討論。


行動通訊媒體
伴隨著2010年行動科技的快速發展與i-phone手機、ipad平板電腦的使用龐大且更趨穩定的趨勢,時尚品牌也都趕搭此波熱潮推出相關app程式,讓走在科技尖端的消費者隨時可以利用行動通訊跟上時尚潮流的腳步;未來甚至可利用智慧型手機與實體店家內的2D Code做結合,增加消費者購物時與品牌互動的機會,增加於店內逗留的時間與對商品的認識。


平面媒體
過去精品產業最常使用的平面媒體,依舊被視為營造品牌形象與氛圍的利器,除了強烈視覺的吸引力之外,深度的品牌故事也加深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度;而過去平面媒體所缺少的互動性,將來則可能透過與QR Code的結合,達到和消費者做趣味互動的連結,以視覺跟實際的商品體驗強化消費者對品牌的記憶。

不只利用媒體也自己創造媒體
當然,時尚產業不只要能走在最前線,還要讓消費者一直保持新鮮感、成為大家的指標與風向球。因此除了透過現有媒體去創造驚喜外,現在更有時尚品牌自己經營媒體來傳遞品牌訊息。 知名品牌Tory Burch藉由聘請在時尚產業中具有影響力的雜誌編輯經營自有品牌的部落格,每天不僅分享品牌訊息,更傳遞其他息息相關的藝術、美食、表演等休閒娛樂的訊息,希望藉由透過Tory Burch的影響力傳遞時尚概念給講究生活品味的消費者。

看完這麼多時尚品牌從戶外的投影科技到行動媒體運用的宣傳手法,我們發現時尚產業販賣的不僅僅是最流行的有形商品,更是結合時下最熱門媒體來創造無形的品牌價值。相信未來,時尚產業還能在新興媒體的運用上讓大家看到無限的驚奇!


>詳全文

2011年3月7日

2010年網路數字

根據comScore調查資料顯示,10年年底台灣網路市場的不重覆造訪人數達1,415萬7千人次,與2009年底相比有13.7%的成長。


不僅網路使用人口有增長,平均每一網友使用時間也上揚了5.5%(1011NDJ vs. 0910 NDJ)。

以各分類網站整體接觸率(Reach%)而言,入口網站獨佔鰲頭為第一大網站分類,整體可觸達整體網路人口的99.1%;緊追在後的則為企業網站類,以99.0%排名第二;位居第三的新聞資訊類網站亦超過98.3%;娛樂類網站以95.4%排名第四;以臉書廣受注目的社群媒體類則是以90.9%排在第五名。

若依平均每一造訪網友使用時間排序,入口網站仍為第一大網站分類,但觸達率排名第五的社群網站不意外地躍昇至第二名。

社群網站臉書2010年12月份的全台15歲以上網友已達到846.9萬人,首度超越無名小站的826.4萬人,2011年1月份的不重覆訪網友數更上昇至921.3萬人次(Reach=65%),是國內目前網友人數最多大的社群網站,每3名網路人口中即有2人為臉書的用戶。

隨著臉書用戶數提昇的同時,平均每名網友的平均使用分鐘數從09年12月的108.7提昇至10年12月的134.6分,成長率達23.8%;反觀同時期無名小站的使用分鐘數則下滑了46.6%(95.5分→51.0分)。

台北市網際網路廣告暨媒體經營協會IAMA也在3月1日公佈了來自60家會員公司的調查資料,2010年網路市場廣告量(包含網路橫幅式廣告、關鍵字廣告與社群口碑行銷)達85.51億, 22.36%的成長率為IAMA公佈數字以來的新高,而展望2011年, IAMA預測在整體經濟穩定且消費不再高度緊縮的狀況下,台灣整體網路廣告市場規模預期將可持續呈現2位數的成長率,將可達到新台幣99.67億元,成長16.55%


同時參考IAMA的網路廣告量與尼爾森公佈的傳統媒體廣告量,與傳統五大媒體(電視、報紙、雜誌、廣播與戶外媒體)相比,網路廣告量僅次於電視與報紙,位居第3名,2010年整體台灣廣告市場達新台幣達583億元。


>詳全文

2011年2月27日

宅男不出門 能知天下事

台灣的新聞媒體密度之高, 全球稱冠. 我們的24小時電視新聞頻道一直保持6-10個左右;再加上報紙、廣播與新興的網路新聞頻道,每一消費者可以獲取新知的管道可說是不勝枚舉;但是每個人一天擁有時間是固定的,台灣人真的有那樣愛看新聞嗎?且看我們下面的剖析。

電視新聞播報節目滲透率高
先來看看接觸廣度最高的電視,其新聞播報節目在一個月之間可以接觸到98%上的觀眾;在收視時間上也大致保持在平圴每人每月收視1000分鐘左右(Base:15歲以上全體)。

男性真的比女性偏愛收看新聞節目嗎?
傳統觀念上新聞台是男生專屬的概念要修正了!比較男性與女性在不同年齡層的收視時數,我們可以發現在年輕族群的15-24歲, 25-34歲與35-44歲,收視時間男女差異不大;即使是45-54歲的男性,新聞收時數也僅僅比女性多10%。

真正的差異展現在55歲以上的熟齡族群,他們不僅收視新聞的時間最長,且男性族群與女性的差距亦達30%以上.

其實整體而言,熟齡族群本來看電視的時間就比較久;若進一步比較各族群收看新聞播報節目佔全部電視收視時間的佔比,雖然不論男女性皆以55-64歲比其他年齡族群收視新聞播報節目的比率最高,但是年紀愈長新聞收視佔比愈高的現象依然存在。

新聞為網路使用者必定會造訪的網站類型
相較於電視新聞觀眾群與收視行為趨向穩定習慣性的收視,網路新聞的讀者在過去16個月內則拉出了驚人的成長曲線。根據ComScore網路調查顯示,相較2009年10月時每3個網友中有兩個人會閱讀網路新聞,至2011年1月時,全部上網人口在一個月內都曾經造訪過網路新聞網站,而每人平均造訪時間也在持續成長中…..

同樣比較不同性別與年齡階層的網路新聞網站使用時間,我們可以發現男性35-44歲與女性45-54歲的使用量最大,同時在44歲以下的網友,男性在新聞網站的流留時間比女性高,而且使用時間與年齡之間有正相關.

Yahoo! Taiwan News因為佔了集團Yahoo入口網站的地利優勢,為國內流量第一大的新聞網站。Yahoo!新聞造訪網友數在過去一年內大幅攀昇,但其他新聞網站也不遑多讓,尤其以聯合新聞網接近100%的成長幅度最可觀。

反觀在台灣實體報業居龍頭地位的蘋果日報,曾期望以動新聞帶動24小時網路新聞的閱讀,但是此一策略顯然在網路並不見效。

我們在網路上的確可以看到一條新聞的成長曲線,但是這條曲線不應該是祗為少數媒體所獨有。傳統媒體如何在網路上另闢一片天空,正考驗著經營團隊的智慧。


>詳全文

電視購買市場之【回顧2010.展望2011】

2010年隨著景氣逐漸復甦, 企業投資及消費市場買氣情況好轉, 整體廣告市場ㄧ整年呈現相當活絡, 幾乎沒有淡季時期, 甚至電視廣告檔次時常達到供不應求的狀態, 這對廣告主和媒體代理商來說無疑是相當具挑戰性的ㄧ年。然而 媒體代理商如何在如此競爭爆量的市場狀況, 提出具市場競爭力卻又符合客戶需求的成本, 並在實際執行時爭取到足夠的廣告檔次, 達成所有電視購買條件指標, 這中間的進退應對、控制拿捏成為媒體代理商最頭痛的難題。

回顧2010年整體電視市場爆量的原因如下(此部分所有數據均與前年/2009年作相比較):

1.電視廣告總量成長: 相較2009年整體廣告量約成長19%, 電視媒體部分則是增加21%, 電視廣告總金額成長 約43億元。

2.電視廣告主數增加: 平均每月電視投資總廣告主數增加78個, 整年度來看增加937個廣告主數。

3.廣告秒數呈現飽和: 2010整年度使用的廣告秒數與2009年相比成長6.5%, 但由於市場上每天可使用的廣告秒數為固定, 所以旺季成長幅度有限, 因為旺季廣告秒數需求幾乎已達飽和, 但就淡季廣告秒數相比, 以2-4月為例, 2010年2-4月使用之廣告秒數明顯提升22.5%, 導致2010年幾乎每月廣告秒數都達滿秒數的情況。

4.整體平均收視微幅下滑: 無線頻道下滑0.42%, 有線頻道整體約下滑1.4%, 整體電視平均收視下滑1.2% 。

5.觀眾平均收視時間持平: 以全體收視觀眾來看, 平均電視收視時間只略微減少0.35分鐘, 但是細分各TA收視時間發現, 除了年齡極老與極小的TA(4-14歲與65歲以上)收視時間呈現成長約10-15分鐘, 中間階層15-54歲都呈現收視時間減少。

種種如此不利於買方市場的因素, 造成2010年電視台對所有媒體代理商及廣告主提出嚴苛的執行條件(例如: TA設定必需依據各電視台做適當的調整進單), 電視成本也會根據收視率與市場廣告量的供需平衡狀態來調整價格, 甚至在某些超級爆量的高峰, 有些電視台提出全面檔購策略, ㄧ般保證CPRP購買已經成為無法執行的購買方式了。 然而, 2011年整體電視市場是否能恢復原來的市場機制, 達到供需平衡的狀態? 我們由以下觀察來略窺全貌

1.2011年電視廣告主投資預估
整體產業復甦, 行銷預算普遍增加, 特別是金融財經類、房地產類、交通工具類與化妝保養品類預計均於第一季就開始大量投資, 也預期整年度投資量可能會有相當的成長幅度。

廣告主投資積極, 2010年開始, 廣告主總數增加趨勢仍在(2011年1月份, 廣告主總數再創新高, 為651, 與去年同期相比單月增加135個), 新廣告主與久未投資的舊廣告主紛紛加入或重回市場, 再加上兩岸金融與大陸商品廣告預算也虎視眈眈的想要搶攻台灣市場。

廣告投資季節性趨勢漸不顯著, 除原本就容易超秒的投資旺季, 廣告淡季投資預算也開始增加。
ㄧ般集中於5-6月的美白化妝品類商品廣告, 今年度也提早至2月份就開始投資, 試圖搶佔消費者對美白商品之TOM 。
過去集中投資於廣告旺季(夏季)的飲料廠商, 也積極試圖創造消費者在淡季對飲料的需求。
每年母親節與百貨週年慶(4-5月)為農曆過年後之第一波廣告旺季, 去年開始百貨週年慶均提早開打, 今年更提早至2-3月份就有百貨促銷活動, 也提早帶動相關商品之促銷廣告。

2.2011年預期之整體電視收視率
觀眾收視行為改變, 特別是年輕族群將部分電視收視時間轉移至網路使用行為, 加上網路電視的發展, 觀眾利用網路電視或MOD甚至是壹電視收看電視的行為比例提升, 都會明顯影響整體收視率。

電視台受到節目製片與購片之預算限制, 有些頻道除了必須將部分預算轉移至數位化發展, 或受到外資進駐投資之預算成本控制影響之外, 製作與購片成本價格暴漲並與收視產值不成比例, 節目品質低落, 造成收視率也受到影響。

預估2011年的整體電視市場環境, 短期之內或許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以廣告主之整體電視廣告量來看, 應至少呈現持平或略微成長的趨勢, 就整體電視收視表現, 預期也和2010年相去不遠, 這樣的預估結果對廣告主和媒體代理商來說並不是太樂觀, 但是對電視台而言卻可能又是充滿機會且廣告業務量能夠再創高峰的ㄧ年。


>詳全文

2010年8月22日

年底選戰對電視廣告購買環境的影響

距離2010年11月27日的五都選舉,轉眼間已剩下三個月。選戰對於觀眾收視行為與瞬息多變的電視廣告購買環境是否可能產生甚麼影響?

回顧觀察2006年北高市長選舉、2008年總統大選、2009年縣市長選舉前後期間資料,25-49歲觀眾的電視收視行為以及政府政黨選舉相關廣告投資佔比,我們發現:

僅2008年總統大選對觀眾收視行為產生較明顯的影響。

政府政黨選舉相關廣告在選前2-4週有明顯增加,而增加幅度與影響期間因選舉規模大小而異。

越接近總統大選日,越多觀眾開始轉向新聞台
參考圖1~圖3,就本文觀察的三個不同規模的選舉,僅總統大選能影響25-49歲觀眾的電視收視行為 。
男性觀眾從選前4週起,開始增加新聞台收視,選前1週甚至有減少收看非新聞台的跡象。新聞台收視率到選舉當週來到最高峰,選後1週明顯降低,選後第2週開始繼續緩步降至平常水準。
女性觀眾則從選前2週才開始增加新聞台收視,到選舉當週來到最高峰,選後1週明顯降低,選後第2週已降至平常水準。



由此可看出,2008年總統大選對25-49歲觀眾收視行為的影響從選前4週起到選後1週; 共計6週。男性觀眾比女性更熱衷於選舉活動,他們對選舉的關注熱度升得快也延燒得較久。

政府政黨選舉相關廣告從選前2-4週起開始排擠商業廣告空間
參考圖4~圖6,政府政黨選舉相關廣告佔總廣告秒數比例的變化趨勢可以發現,選前2-4週的政府政黨選舉相關廣告佔總廣告秒數比例皆有大幅成長,明顯壓縮商業廣告上檔空間。

不意外的,不論選舉層級為何,政府政黨選舉相關廣告在選前2-4週皆大幅增加在新聞台的投資,明顯壓縮新聞台商業廣告空間。選舉的層級越高,影響的幅度與期間就越大。

總統大選與北高市長選舉時,選前3-4週起亦可看到政府政黨選舉相關廣告大幅增加在非新聞台的投資。總統大選的影響幅度與期間明顯大於北高市長選舉。




結語:
就以往經驗, 在全國性的重量級選舉(如:總統大選)或具指標意義的大型選舉(如:北高市長選舉)的選前3-4週,將有大量的政府政黨選舉相關廣告湧入新聞台, 甚至也會大量漫入非新聞台。

以選舉規模來看,今年11月27日即將來臨的五都選舉類似於2006年北高市長選舉。可預期的是,11月開始,新聞台將會開始大量充塞選舉相關廣告,而非新聞台的廣告環境也將受到影響。

產品行銷自然不可能因為選舉活動而輕易暫停或延期,因此,商業廣告空間的壓縮,不僅挑戰電視採購人員的談判協商能力,也挑戰行銷媒體溝通人員的創意、彈性與應變力。


>詳全文